在历史的长河中,不断演化,由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变化,很难有一个「地方」能在四五千年的历史跨度内,保留其古老的「地名」。另一方面,“地名”的演变,实际上也可以反映相应的“地域”历史文化进程,这是我们回顾某个地区通史的极好视角。今天说说北京在各个朝代的名称都叫什么?
北京都叫过什么名字
我们的首都北京,作为一座自燕国分封后,在战略上雄居北方重要城市,大自然也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受「地名」影响,先后使用过:蓟、燕、广阳、幽州、范阳、幽都、析津,蓟、南京、燕京、燕山、永安、大兴、大都、北平、顺天、宛平、北京等等,除现在称“北京”外,北京城还有17个曾用名字,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字,它们都有对应的历史时期。所以,北京的这17个曾用名和1个现用名有何渊源?
先秦时期蓟和燕(妟)
商前先民在燕山南面叫这片今天叫做“北京”的地方,已无详细记载。然而,根据《礼记》和《史记》的记载,早在商代时期,即今天北京市区内,即今白云观以西,会城门东南,就存在着一个“蓟”的方国。《蓟国》因其所处时代过于玄远,其事迹基本未传下来,也因其所处时代过高而无法确定,仅因其所处时期,「燕国」所处时期,记载也非常少。只知蓟国在春秋时期被燕国所灭。
在灭蓟国之前,燕国就一直把今天的房山区琉璃河作为都城,现已有的燕都博物馆对公众开放,并展出有关文物。大概在灭蓟后,燕国就迁往蓟。从那时起,一直到燕国灭亡,蓟城虽然不一定就是燕国的都城,但是蓟城始终是燕国的第一大都会和军事重镇,因此,蓟城也一直是燕国的第一都会和军事重镇,因此,蓟城就是当时的“燕国”。
有一点值得注意:大家都知道的"燕国",其实在先秦时期,就已经出现了“妟”(yàn)、只是到了秦汉时代,才改为“燕”,因此不仅是房山区的琉璃河上的西周燕都所在地,而且在商代与西周时期会被写成““妟””,此外,东周蓟城也会由于燕都干系,而被称为““妟””。因此,在先秦时期,北京地区就有两个曾用的名字:蓟和“妟”。
那“蓟”和“妟”是什么意思?鉴于现存史书稀少,我们无法确定“二字”在两地到底有何意义。只有大概知道了,“蓟”和“妟”是两个古国所在地的地名,商周时期的两个古国就是因为这里叫了这个名字(蓟丘,罗山),就把自己的国号称为“蓟”。
汉唐时期(广阳、幽州与范阳)
秦王朝正式向全国推广郡县制,秦灭后(公元前222年)在燕国故都蓟城设置了蓟县,在公元938年由辽国改为蓟北县之前,“蓟”作为今天北京市区的县级地名,延续了整整1160年,秦王朝的蓟县是广阳郡治所在地,两汉魏晋时,先后做了广阳郡治、广阳国都。广阳郡管辖范围内也有一个广阳县,在今房山区广阳村,因郡县名称不同而异,北齐后又因郡县名称不同而将其整体并入蓟县,因此汉魏时称其为广阳村,即今房山区广阳村。再者,两汉时人有以郡名称郡治在城池的习惯,所以蓟县也就是汉魏时期的地方。因此,广阳就是北京地区位于蓟,燕之后的第三位曾用名字。
《幽州》原本是覆盖整个幽燕和辽河流域的地区名,并非象蓟、燕,最初仅限于一处。仅仅因为幽州在汉朝时就已以蓟县作为州刺史或州牧的治所,汉人也有以州名称命名的习惯,因此,汉朝时就以蓟县为中心。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,因兵员众多,所以州刺史人数较多,“州”的数量大幅度增加,“州”的范围也随之扩大。
至隋唐时期,“幽州”便成为以今天北京市区为城址所在的一个地名。此外,由于隋唐时期的地名与行政区划,常在“州”和“郡”之间来回摆动,幽州也偶尔会被改称为“范阳郡”,“安史之乱”的起始者安禄山曾担任过“州”和“郡”,因此幽州也偶尔会被称为“范阳郡”。随著安史之乱的平息,唐朝更忌惮「范阳」这一名号,从此再也没有使用范阳。
《广阳》一词私以为可能与上古地名选择的基本规律——“山南水北为阳”有关,广阳的地盘应该是“广水之北”,至于这条“广水”在何处,虽然广水地区的水道早已不像两千年前那样,因此很难确定,但广水故道应位于房山区广阳村附近。再者,秦国以“广阳”代替“燕”作为这一故地的郡名,应该也有淡化当地燕国认同的用意。
《幽州》中的“幽”就比较单纯,因为北方寒冷,在古代人的眼中是“幽冥”之地,所以选择了一个“幽”字来称呼这个地方。而对于“范阳”,则同“广阳”一词一样,也是“山南水北为阳”这一命名规则在起作用,“范阳”是指范水之北的一片地方,这一点与“广阳”相同,即“山南水北为阳”这一命名规则在起作用。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名,范阳分为两个层次,即郡名层次、《范阳郡》最终是落到现在北京地区的幽州蓟县城,但在县名层面,有一个范阳先后以今日的定兴县,保定为县治所在地,这一点也非常类似于广阳,尽管在郡名上是借给蓟县的,但县名级仍然存在于其地名本源上。
宋元时期
公元938年,唐、宋、元时期,幽州蓟县被后晋石敬瑭“变”成“燕云十六州”割让给契丹人,在接受了幽州蓟县城之后,辽国立即更改了地名,改“幽州”为“幽都府”,改“蓟县”为“蓟北县”,又称幽都府为辽五京之一的南京。1012年,南京幽都府因位于天文学上的“析木之津”地位,故将南京幽都府称为“燕京析津府”,并改为“蓟北县”。于是“幽都”、“蓟北”、“析津”、“南京”是今北京市区一带的4个曾用名。
金灭辽后,金军按照“海上之盟”协议,将析津府掳掠一番,归还给北宋。宋徽宗为了体现他最终实现了祖辈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愿望,于是在公元1123年,将“析津府”改为“燕山”,虽然只是一个空城。二年后的公元1125年,宋金反叛,金军攻入燕山,并将地名改为“析津府”。公元前1153年,海陵王完颜亮成了金王朝的君主,当年改“析津府”为“中都永安府”,第二年,又称“大兴府”,又称“析津县”“大兴县”,“宛平县”和“大兴县”共同设置为金中都的附郭县,并且于公元1157年将金国国全部迁至“中都大兴府”。之所以海陵王完颜亮先后命名为“永安”、“大兴”,显然是寄托了他对迁都的期望,但却事与愿违,过分冒进的完颜亮最终在南征过程中被后方贵族和前卫将军所弃,所定名字的“大兴府”却为金世宗后颜雍作嫁衣。
公元前1215年蒙古攻克金中都大兴府,并废止了这座城市,直到忽必烈在元朝前后才建起大都城,而大都是元朝帝都所在地,在公元1267年至1294年间,大都的建造历时近三十年,才得以完成。到了大都建造时期,忽必烈才于1284年将大兴府改为“大都路”,并正式确立元大都行政建制。
明朝称顺天府
元末明初,公元1368年,明军主帅徐达,常遇春率军攻破大都,朱元璋以“北方平定”的战功改为“北平”。经过靖难之役,朱棣登上了皇位,北平城的地位随之上升,在靖难之役成功后的1403年,北平城的地位也随之上升,公元1403年,他又被改成了“顺天府”,并于1421年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。从公元1403年开始,直到1914年辛亥革命成功,再到超过500年的时间,现在北京地区在府级上就被称为“顺天府”,在县级市有“大兴县”和“宛平县”两个县,值得注意的是,明清之际,“北京”并非官方以行政区划名称命名的地名,而是明朝官方颁布的一种“京号”,以及清代民间的习惯称谓。在正式的文书中,有关的地名都要称为“顺天府”。
民国至今
从1914年至1928年,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,"顺天府"被改为"京兆",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和张学良将军的改旗易帜,顺天府被南京国民政府控制。由于不再是民国政府的首都,京兆地方被南京国民政府改称为“北平”。
北京的名字正式称为北京,其实是在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新中国成立前夕。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将“北平”改为“北京”,并把“北京”作为新中国的首都。
历史故事历史大全